深圳市少年宫

向航天强国进发

建立了完整的航天工业体系,具有自主设计、制造、发射各类航天器的能力,我国已是名副其实的航天大国,但还不能称为航天强国。

2012年6月,“神九”任务圆满成功后,美国《洛杉矶时报》称,“神九”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是重大突破,标志中国进入了过去只包括美国和俄罗斯的自主航天“顶级俱乐部”。进入航天“顶级俱乐部”,这是对中国航天人几十年奋斗的最大褒奖。

连续取得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工程、北斗导航系统的阶段性胜利,中国航天近年来可谓成绩辉煌,但中国航天人却时时警醒。日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杨保华接受了《瞭望》新闻周刊专访,介绍现状、分析差距、展望未来,向本刊记者描绘了中国航天的前进路线。

美国一家独大、中俄欧各有千秋

《瞭望》:如何评价目前中国的空间技术发展水平?

杨保华:对比国际空间技术发展水平,总体上说,我国是名副其实的航天大国。其标志是我国建立了完整的航天工业体系,具有自主设计、制造、发射各类航天器的能力,等等。但我国航天器的规模、性能以及航天产业化发展水平与航天强国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还不能称为航天强国。

但我们和领先者的整体差距也正在逐步缩小,进步在很多方面显现。2010年10月,“嫦娥二号”成功发射后,路透社的报道说,“嫦娥二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在成为与美国、俄罗斯一样的航天大国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

2012年12月27日,我国宣布北斗系统正式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后,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用户设备制造商Septentrio公司于2013年1月8日成功地接收到北斗信号,并进行了测试。该公司业务发展经理LaurentLeThuaut在发给全球知名的“InsideGNSS”杂志的邮件中称:“我们非常惊讶,因为北斗系统的性能非常出色,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计。”

2012年,中国航天共完成19次发射任务,将28个航天器成功送入太空,航天发射次数超过美国,在俄罗斯之后位居世界第二。

但中国航天的总体实力仍有待提高。国际知名的航空航天咨询机构富创(Futron)公司,从2008年起连续发布《航天竞争力指数报告》(SCI),通过综合评估各国政府投入、人才、产业以及技术等因素,给出全球航天竞争力综合排名。中国在该指数排名中连续几年位列第四,处于美国、欧洲、俄罗斯之后。

简单说,目前的态势仍是美国一家独大,中国与俄罗斯、欧盟各有千秋,组成了第二梯队。与世界航天强国相比,我们仍有不小的差距和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航天人清醒认识差距、踏实解决问题,埋头苦干、砥砺前行,一定能取得更大的突破。

中国深空探测刚起步

《瞭望》:与领先者相比,中国空间技术主要有哪些差距?

杨保华:中国空间技术的进步很快,但与领先者相比,差距依然存在。

差距最大的应该是在深空探测领域。在50多年的空间探测过程中,人类已先后发射了210多个空间探测器。已探测的太阳系天体有月球、火星、金星、木星、水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实现了月球、火星、金星、土卫六、小行星着陆,并实现了月球、小行星及彗星粒子采样返回。有的探测器甚至已经飞出了太阳系,进入银河系。

截至目前,全球共进行空间探测活动约218次,其中月球探测约110次,火星探测40次,金星探测41次,水星探测2次,木星、土星探测7次,小行星、彗星探测12次,太阳探测6次。美国已完成对太阳系内所有行星的探测。

而我国深空探测才刚刚起步,迄今为止只发射过两个月球探测器。在月球以远深空探测任务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突破深空探测的自主导航与控制、测控通信、高效能源、电推进、科学载荷等多项核心技术。

此外,在导航领域,美国在1994年就完成了全球导航系统GPS的部署,目前正在发展第三代GPS卫星,不断提升定位、导航与授时性能水平和服务能力,包括抗干扰、抗欺骗等军用导航战能力。美国联邦航空局的实际测试表明,利用高性能民用接收机,可达到优于3m的定位精度。与之相比,我国北斗系统目前只能提供区域服务能力,全球系统在2020年才能建成。

在载人航天领域,一组数据就可以说明问题。截至2012年12月底,全世界共进行296次载人航天飞行,其中美国170次,俄罗斯122次,中国4次,共有530人进入太空。

进入新世纪,低地球轨道载人航天技术日臻成熟。基于此技术,美国取消重返月球的“星座”计划后,提出了“21世纪太空探索”新战略,计划2025年实现人类首次访问近地小行星,最终实现载人登火星的目标。

而我国在2020年左右完成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后,才能完全掌握低地球轨道载人航天技术。在载人深空探测方面,我国目前尚处于方案论证阶段。

另外,我们在大容量高端通信卫星以及高空间分辨率、多光谱观测遥感卫星等领域,都存在一定差距。(记者 陈泽伟)


收藏 打印文章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