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少年宫

上天揽月——中国载人航天梦想成真

——2013全国“两会”特稿“渐进中国梦”之十

编者的话: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是我国航天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系统组成最复杂、技术难度和安全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纪国家重点工程,目前由航天员、空间应用、载人飞船、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空间实验室等八大系统组成,涉及学科领域广泛、技术含量高度密集,全国100多个研究院所、3000多个协作单位和数十万工作人员承担了研制建设任务。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董德)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董德)

中国网3月7日讯(记者 雷滢)从神五到神九的成功发射,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漫步太空到交会对接,可以说,过去的十年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最为迅速的十年,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地缔造“中国梦”,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瓶颈、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跨越、打破了一个又一个载人航天记录……中国航天事业正在与国家的强大发展同行。

回顾中国航天事业十年发展:载人航天梦想成真

2012年6月29日,神舟九号成功返回地面,中国航天史上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顺利完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再次拥有100%成功的骄人纪录。外国学者对此盛赞:“开创时代的交会对接将给世界秩序带来重大变革。”

“神舟九号发射前一天,当时也正值‘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冲击7000米海底深潜纪录,我们这一代人实现了毛泽东同志说的‘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宏大志向!”从发射场系统总设计师,到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再到担任工程第二任总设计师的周建平说。

“这十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带给国人无限的惊喜。”周建平回顾这十年的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历程,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和自豪。

科技事业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腾飞的基石。十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作出的一系列工作部署,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科技事业不断迈上新的发展台阶指明了前进方向。在广大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我国科技事业在一系列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中的第一位中国航天员。中国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它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飞行,标志着中国在载人航天飞行技术上有了重大突破,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成功发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被顺利送上太空。飞船进行了我国首次多人多天飞行试验,完成了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成功发射,3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进入太空并进行出舱活动,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号将在同一发射架上升空,在太空中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这将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在万众瞩目中一飞冲天,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多个记录:首个女航天员“飞天”、首次航天员访问在轨飞行器、首次手控交会对接……

“神九”任务成功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兆耀表示,我国已经成功突破和掌握了载人航天的三大基本技术—— 载人天地往返、航天员空间出舱、交会对接技术,此外还建成了较为配套的载人航天研制生产试验、测试发射、测量控制的体系,取得了900余项国家级发明专利和科技进步成果。

王兆耀称,“在欢庆胜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载人航天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我们的工作与国家和民众的期盼,也有一定的距离。要全面完成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后续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任重而道远,我们一定不懈努力,继续攀登。”

过去十年,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成果举世瞩目,未来将继续加快发展的步伐。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透露,2013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将实施16次宇航型号发射,计划将20颗航天器送入太空。预计到2020年,中国在轨航天器数量将超过200颗,占全球在轨航天器总数20%左右;年均发射数量达到30次左右,占全球发射数量30%左右。

当谈到中国航天下一步的几个重大发展问题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党组书记马兴瑞表示,一,在2020年前后,要建立中国自己独立自主的空间站。目前,已开展了 “神舟八号”、“神舟九号”任务。为建设空间站打基础,2013将进行“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的交会对接。二,要建设全球北斗导航卫星系统。2012年已经完成16颗卫星的组网,建成了北斗卫星导航区域系统。三,建立一个全球的对地观测系统。

“这些重大的航天任务,都将为国民经济和国家可持续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马兴瑞表示。

航天事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提升百姓生活

提到中国航天科技,首先会想到神舟飞船、长征火箭、通信卫星等一系列耳熟能详的宇航产品。然而,中国航天的内涵远不止于此,在卫星应用、清洁能源开发、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域,中国航天科技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十年来,航天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倍增器,经过测算,我国航天技术的投入产出比为1∶10,航天产业的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25%左右,这一数据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速。

“航天事业的发展具有广泛的带动性,它离不开各行各业的支持;反过来,航天科技的进步又可以服务于国民经济,而且它本身也是国民经济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十一院总工程师李廷林解释说,“发展航天科技必须具备雄厚的工业基础,这就间接带动了电子、材料、制造等多个行业的工艺创新和产业提升,形成了巨大的拉动和辐射效应。航天科技的发展与民用产业不是互相矛盾,而是互惠互利的双赢模式。”

如今,航天研究的诸多成果,已经渗透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人们真切的感觉到了科技为生活带来的变化。

这十年,神舟飞船带回来的航天农作物新品种已经在26个省市推广,耕种面积超过了156万亩;开车迷路能用卫星导航,我们每天收看的几十个电视节目也都离不开卫星;航天员抗骨丢失、抗肌肉萎缩的技术成果,已部分应用于长期卧床病人的治疗;用航天高科技研制的奥运火炬,战胜了高寒低压、缺氧大风,于2008年5月8日在珠峰峰顶点燃,使奥运圣火首次照亮世界之巅……这些都是航天技术拉动和辐射的成果。

“我国航天技术推动、带动着多个领域的产业发展,从而对老百姓的生活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长远来看,这些影响将越发明显。”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飞船系统主任设计师邵立民表示。

他同时也认为,像大多数科学研究一样,航天产业的效果不会立竿见影。但作为意义重大的战略产业,它的效果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需要长期持续投入。

数字

世界第三:中国航天近十年在多个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开启了崭新的空间站时代。目前我国已有9艘飞船、1艘天宫目标飞行器和9人次的航天员翱翔过太空。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独立开展载人航天、独立掌握航天员空间出舱和空间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的国家。

80%:2013年,中国航天整体实力步入世界前列,卫星覆盖范围已经辐射到全球80%以上的地区。

100%:从2003年到2012年,10年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创造了100%成功的纪录。

2000多项: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有2000多项航天技术成果运用到国民经济领域,民用航天产值已占航天总产值的半壁江山。航天技术正在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输送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1000万公里:2013年1月5日23时46分,嫦娥二号卫星深空探测成功突破1000万公里,这是中国航天器迄今为止到达的最远距离,标志着我国深空探测能力得到新的跃升。


收藏 打印文章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