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少年宫

席政:从黄土地飞向蔚蓝天

席政:从黄土地飞向蔚蓝天

  席政近影

在中国航天测控系统中有一位西北汉子,在人生绝望的低谷中仍然不放弃努力,最终走向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从一个水泥工人成长为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主任,实现了人生的飞跃。他就是席政。

黄土地上的蓝天梦想

1956年席政出生在延安安塞县一个普通干部家庭。幼年的他学习就非常刻苦。缺纸就在地上画,拿个小柴棍在地上写字。后来也用过一个土盘,把土摇匀了以后在上面写。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那时他正在富县中学上初中,学校组织中学生到乡下去宣传这一喜讯。大家书包里装上自己油印的“号外”,到几十里外的乡村搞宣传。但是那会儿,实际上大家并不知道人造卫星是什么东西。就在此时,席政的心中产生了探索蓝天的冲动。

高中毕业后,席政当过知青,到延安的枣园大队插了近4年队,还当上了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在这段平淡而清苦的日子里,席政从来没有间断过对知识的渴求。那个年代,说到学习实际上是一种习惯,一种兴趣,没人督促,没人检查。

1977年恢复了高考,正在做工人的他看到了实现梦想的可能。他就到处借资料,抓紧业余时间复习备考。

航天科技的时代尖兵

1978年,席政考入了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席政告别了亲人,来到了巴蜀古都成都,开始了大学生活。他所学专业为雷达侦察与干扰,为将来从事他所钟爱的航天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绩优异的席政颇得教授们的赏识。

1982年大学毕业后,席政便和女朋友王丽华一起如愿以偿地来到了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从此成为在航天科技领域比翼齐飞的一对伉俪。那时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是我国最大的航天飞行指挥调度、飞行控制、数据处理和信息交换中心。在航天领域的探索中,席政所学知识也正好有用武之地,他开始参加一次一次的测控任务。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和扎实的技术功底,席政多次获得部委级的科技进步奖。后来他进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成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航天测控。

1988年,席政又被送到美国空间大学深造。在结业设计论文《月球基地》的答辩会上,他讲述了自己新颖大胆的设想,让与会者赞叹不绝,场下爆发出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然而席政谢绝了真诚的挽留,毅然地回到了祖国,成为了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总工程师。

飞控零失败的中国传奇

1996年3月,席政突然接到了来京组建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的调令。他被任命为中心副主任。他带着一个梦想,来到北京西北郊一片稻田上。在没有设备、没有机房、没有人才的情況下,他发扬艰苦创业的延安精神,组织刚毕业的大学生不等不靠,因陋就简,进行科技攻关。

1998年5月,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大楼竣工,仅仅4个月之后,十几个系统、近千套设备就集成、安装、测试完毕。随后的几个月里,无数次的训练和仿真演练在中心展开,所有岗位上的科技人员都准确熟练地掌握了操作程序,为首次“神舟”飞船飞行试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就在这里,席政和他的同事们经历了无数个不眠之夜、无数次连续苦战,在载人航天飞行控制手段上,实现了飞控手段自动化、飞控决策智能化、飞控过程可视化。打造了属于中国的世界一流航天飞控中心。

之后,席政被任命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飞控组的组长。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席政严肃地说,“我们北京中心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的调度指挥、飞行控制、分析计算和数据处理中心,作出的每一个决策,发出的每一条指令,注入的每一组数据,都直接关系到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关系到整个任务的成败。”

1999年“神舟一号”发射后,返回数据注入,不料飞船却没有接收;“神舟二号”发射时,两台电脑突然死机;“神舟三号”进入绕地飞行第三圈,系统出现乱码,一度中断了与飞船的任何联系……在席政的准确判断和果断处置下,“神舟”系列飞船的飞行试验多次化险为夷。“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完美地完成了测控飞行任务。6次飞船测控,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创下了“零失败”的纪录。数十万条准确无误的指令铺就了中国飞天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西北汉子身上的刚柔并济在席政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正是这种淳朴勤奋,又执著于梦想的努力,才能在蔚蓝的天空下写上自己人生恢弘的一笔。


收藏 打印文章 点击: